真正的婚姻其实是渡己、渡人!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艾威序 | 发布时间: 2020-08-06 | 4315 次浏览 | 分享到:
 
 
 


提起佛教,在许多人脑海里出现的,多是僧人形象。

实际上,出家只是修佛方式的一种,多数为在家居士。


居士通过婚姻,建立家庭,既护持出家人的修行,也为出家人提供物质生活保障。


因此,佛教认为感情皆由缘而生,一切皆为因果,集合佛教多部经典对婚姻家庭问题的开示,那么佛教是如何看待离婚这件事?


佛教既不支持离婚,也不反对


佛教主张婚姻美满及家庭责任,既然能成为夫妻,那都是业力因果的产物,所以夫妻双方,要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各守本分、各尽责任。



所以在离婚这件事上,我们需要深思熟虑,如果真的要离,也要站在利他的角度去充分考对方以及父母子女等,尽量不要让自己的决定伤害到更多人。



婚姻关系自古就有,现今婚姻更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新婚姻法中规定这三种情况均可离婚,第一双方分居过久,第二其中一方出轨,第三家庭暴力。所以满足自己私欲而离婚,那是不道德的,也不是佛教所许可,故也是罪恶。即使重新组建家庭也未必能够美满,由于双方都曾受过伤害,往往抱着“吃一堑长一智”的心态,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不容易信任对方,也很少会考虑对方的感受,如此必然降低再婚的幸福指数。


特别是名人夫妻离婚,所产生负面的示范效应,让大家都误把婚姻视作儿戏,导致离婚率居高不下,必定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产生负面作用。


曾经有一位学者被邀请去讲课,讲课前,他向学员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结婚是因为爱吗?”然后,听到了异口同声的回答:“是!”




你是否也这么想的?虽然都是想要爱才去爱人,但每个人想要的爱又是不一样。有人想要对方遵循自己的沟通方式,有人想要对方时刻在自己身边,有人想要……


所谓欲壑难填,当一种想要被满足后,又会生出其他的想要。索取,不满足,再索取,矛盾和冲突就出现了。于是,冷战、指责、争吵轮番上阵。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认识我执的害处


假设我们想要的爱是不断往外索求,那我们的情绪和感受就会建立在对方的喜怒哀乐和行为反应上。比如妻子想要丈夫时刻陪伴,如果做到了,她就觉得很幸福;如果没做到,她就会很生气,继而和丈夫发生争执。


在“执念”的状态下,我们总希望从别人身上得到满足。当期待无法被满足时,就会把责任全部推到对方身上。既然问题在对方身上,那么,解决问题就要从对方入手。于是,很多人试图改变伴侣,把对方变成自己理想中的人。可惜,很多人努力了一生,也没能梦想成真,反而给婚姻带来了不少伤痕。


要彻底放下执念




当我们拿回了从别人身上得到满足的“执念”,会发生什么呢?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例子,虽然丈夫无法陪伴,但是创造了各自独立的空间,而适当的距离可以为夫妻关系注入更多的能量。


所以,我们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走进婚姻,冲突和矛盾都是在所难免的。有人选择激烈争吵,批评指责对方,却无暇关注到究竟发生了什么,矛盾愈演愈烈。也有人选择沉默应对,谁都不理谁,静待时间的力量。可是,逃避并没有真的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越积越多。


想一下,伴侣真的是敌人吗?我想说,不是的。充当镜子的人有很多,比如同事、朋友,可是伴侣就不一样了,伴侣是我们的贵人,想开了自然微笑,看破了肯定放下。


开启智慧断烦恼


星云法师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夫妻,先生是音乐家,太太则是贤妻良母,因为双方家庭都很有教养,所以没有吵过架,不过夫妻彼此相互冷战。这不讲话很麻烦,男人心里想太太应该先跟我讲话;女人心里也想丈夫应该先和我说话,谁也不肯先开口。


平时你吃你的饭,我做我的事,家庭显得很沉闷,十多岁的女儿在旁观看,爸爸妈妈都这么好,为什么他们不亲爱呢?


有一天,太太在擦地板,先生在弹吉他,太太忽然把抹布放下来,说:“这一段很好听耶。”


先生一听很惊讶的说:“你真的有听我在弹琴吗?”


“怎么没有听你弹,我天天都在听你弹啊。”




“你怎没有告诉我呢?”


两个人就想好久以来,彼此冷战这么长的时间太不值得了。“我们从明天起,再回复谈恋爱的时候,每天到公园散步十分钟。”先生笑着说道。



看,不开口的夫妻,必定都会出问题。没关系,把这份担忧和不舒服讲出来。当你扩大了心胸,双方也被接纳和理解,关系也就更加亲密。真正的修行不是逃离,不是躲避,而是欣然的面对,全然的接受,接受此刻你正在经历的一切好与坏。



“放下一念,万般自在”, 真正的智慧就是要学会将恶缘变为善缘。


很多人把“随缘”与“放下”当做逃避困难的借口,实是误解了佛法的本意。


佛法讲“悲、智、愿、行”,利益众生的慈悲、无所执着的智慧、坚强不退的愿力、精进勇猛的行为,缺一不可。该勘破的勘破,该放下的放下,就是修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