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白发照曝光:人活到极致,就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节制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20-10-18 | 7216 次浏览 | 分享到:


- 1 -


人活着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活着。


第二个层次:体面地活着。


第三个层次:明白地活着。


世人皆醉我独醒,醒的那个人往往是最难的,陈道明算是其中一位。


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



在喧嚣混沌的名利场,陈道明有他自己的“非常之明”,什么是“非常之明”?


陈道明说:


“我觉得节制是人生最大的享受,物质的释放、精神的释放都很容易,但是难的是节制。”


所以做人的最高意境是节制,而不是释放。


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


节制二字,早已贯穿陈道明的人生哲学。




- 2 -节制,是一种风骨
在现在的演艺圈,陈道明是一位公认的有风骨的人。但少有人知道他曾经的境遇并不允许他“任性”。


1955年陈道明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知道自己的家庭成分是一定要“上山下乡”的。


但陈道明阴差阳错地考入了天津人艺,不仅逃过了上山下乡,还成为了一名演员。



在成名前,陈道明整整跑了7年的龙套。


在天津人艺的7年时间里,他这一场演匪兵,下场演伪军,再下场演特务,最后演八路,总之上一句台词都没有。


在这段时间里,一起跑龙套的那些人有的改行、有的下海、有的破罐子破摔。


却唯有陈道明,把龙套也当成一种职业。



后来回忆这段时光,他说:“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能站在舞台前面说话,这是一个很光荣的存在。”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主角,也不是所有的职业都光鲜亮丽。


即便如此,控制自己的欲望、一生只做这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高级。
哪怕是跑龙套,演员就是陈道明认定的这件事情。



1978年,陈道明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这一考,命运出现了转机。


他不仅演技有了质的飞跃,也终于凭借《末代皇帝》中青年溥仪一角一炮而红。


之后他又演了钱钟书《围城》,连钱老本人都写信告诉他:“你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的方鸿渐。”



凭借这个角色,他成功地获得了 “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和 “飞天奖”优秀男主角奖,成了家喻户晓男演员。


来找他拍戏的人越来越多,片酬也越来越高,但他却一一拒绝了。


“剧本不行,给再多钱我也不拍。”


如果没有合适的剧本,陈道明可以几年不接戏不拍戏,绝不会单纯的为了挣钱而去拍戏。



一但遇到好的剧本,他不仅自降片酬,还让制片人去请更多好演员:“我的片酬占了预算这么多,你怎么能请到其他好演员呢。”



在汶川地震后不久,得知冯小刚要筹备《唐山大地震》时,陈道明主动找上了他:“你要是拍地震,我免费去演。”


别人不理解陈道明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


“我不买飞机大炮,也不买航空母舰,我保证基本的生活质量,没那么多奢望。”



为什么说陈道明有风骨?


懂节制,才有风骨。


演艺33年,他一直恪守着自己的个性和底线,这风骨,就是克制了一个个欲望塑造的。


所以冯小刚说:“陈道明一个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男人。”


- 3 -节制,是一种享受


众所周知,陈道明是个淡泊且低调的人。


但三十出头时,迅速走红给他带来的除了名利,也曾带来心态上的浮躁和轻狂。


“九十年代名利的出现也教会了我轻狂,不自重、自不量力、自以为是。无视比你能力更强的人,这就是狂。”



幸好在拍《围城》时,他结交了钱钟书。


从繁闹的片场去钱老家做客,老人家里没有录像机、电视机,也没有电话,唯一的电器是煎药的药锅子。


钱老待客,杨绛先生在看书,除了药锅子偶尔的“噗噗”声,几乎没别的声音。


陈道明在那种书香的氛围中,突然发觉自己贫乏、可怜乃至丑陋。


“在文化的面前,学问面前,我觉得自己那点名气连屁都不是!”



回家路上,陈道明回想起自己这段时间过的生活,在外界的追捧和赞誉之下,如果再这样心浮气躁下去,会彻底成为一个浅薄无知的人。


所以在他最火的时候,他躲起来了。



后来在杨澜的采访里,陈道明说:


“我一上酒桌应酬就是煎熬,尤其是一个人当一个人喝醉了,一句话跟你说了四五遍,一张名片递给你八次时,你就会感到一种窝火,一种愤怒,特别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