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自我炫耀,还是在假装修行?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19-11-08 | 5824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7年10月,一位名叫“华尚天地”的网友,应该也算是一位佛教徒,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搜狐网,获得很高的点击量。


时隔两年,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有必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尽管一些观点和表达较为极端,甚至有诸多偏颇之处,但对于每一个看似修行、实则炫耀的我们,值得再三反思。

 鉴于篇幅有限,仅将原文节选如下:《致假裝在修行的自己》

现在身边修行的人多了,开口闭口人生是一场修行。显摆自己跟了哪位上师,有了什么感应,每天在朋友圈群发各种菩萨生日,到处赶场各种法会放生。其实不过是假装在修行。

好徒弟难找,好师父更难找。过去善知识对上等根器的弟子:非打即骂,非骂即打;开口是错,闭口是错;直指人心,片甲不留;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也只有上等根性弟子才用上等方式度化。

现在呢?别说一句重话了,一句真话都听不了,还能干嘛啊?都要照顾情绪,没等着师父说完呢,弟子一大堆话就来了:师父啊不是这样的,你不理解我……根本就不能愉快地聊天,更别说传法了。
                                             



现在搞的都是宠物法,哪有什么究竟法?
传了也不知道,也不当回事,师父们就当养个宠物得了,明明师父要破弟子的相,结果弟子都把师父给破了,给具德上师搞吐血了,说真话不如说废话,说废话不如说假话。

见地不真,果遭纡曲。八正道第一个就是正见,见地不对,后面的功夫行愿怎么可能是对的?基础错了,楼再高都是歪的。

一堆杂讯,一堆佛教知识,自以为在修行:师父您看我修得好不好啊?师父只有合十随喜了。

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别谈什么德山棒、临济喝了,因为太猛了所以都绝了。只有云门饼、赵州茶还温柔一些,大都是念个佛、磕个头、灌个顶,也不知道灌没灌进去,反正弟子开心就好。不管是浆糊还是白水,假装灌的都不错,到处谈感应看见这个那个了。
现在上师也没办法,收个红包给弟子种点福田,种点菩提因吧,犯不着自讨没趣自找苦吃。所以宗教界善法流行人天法,流行吃个素放个生做个法事,皆大欢喜就好。可惜可叹究竟法太少了,有缘则来,无缘则去,谁也不是谁的二大爷。

所以啊,洗洗睡吧,别说什么遇不到善知识,或者善知识不点化你,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德性,你也配遇到善知识吗?也配善知识点化你吗?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怎么能成就?别人至少还有半瓶子晃荡一下,你这空瓶子还晃的没完没了了,所以业相消得慢,看你这揍性。

                                             


你也就是假装在修行,问问你自己的发心:

真的想要修行吗?还是想跟着流行?

真的想要解脱吗?还是想逃避麻醉自我?

夸奖让你虚荣,棒喝让你成长,疑情让你开悟,迷信让你愚钝。你到底是在求法还是在求虚荣?你在和菩萨做交易还是为了求解脱?你是想获得什么私利还是真正想要奉献利他?

你的眼睛耳朵都快没用了,有眼无珠,充耳不闻,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吗?别人说得对,是你的福报,别人说得不对,是你的业相,是真的接受还是神神叨叨?是真的忏悔还是自欺欺人?

好好想一下吧,当你习惯用情绪来掩盖自己的无知,习惯用自己的解释逃避现实,习惯用自己的标准评判他人,如果你只是习惯呆在舒适地带,呆在自以为是的“修行”状态中,你已经离真相越来越远… 

                                          

解读:

修行如同登山

在罗伯特·M.波西格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实体的山往往能象征人们灵性长进的路。就好像那些在我们身后山谷里的人们,大部分人望着灵性的高峰,但是一生从来不曾攀上过,只是听听别人的经验就已经很满足,而自己不愿意花费任何心血。

有一些人则是靠着有经验的向导,他们知道最安全的路,因而能够很顺利地到达他们的目的地。

但是还有另外一批人,不但没有经验,而且不太相信别人的经验,想要走出自己的路。其中很少有人能成功,但是总有一些靠着自己的意志、运气还有上天的恩典而做到了。

那些成功的人要比别人更明白,其实登山并没有唯一或是固定的路线,有多少这样的人物就有多少条路。 

                                           

修行不是炫耀

这里我们不妨将时下修行人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望而却步者,这一类有一些像我此前文章所说的佛学爱好者。

这些人有一个共通的模式,即张口闭口都是百度搜索或者微信帖子分享的金句。并且,喝茶访友聚会时,一身唐朝人们都不会穿的所谓的“汉服”,色彩搭配拙劣;不是嫩粉就是靛蓝,那些风吹满天飞的绸带,穿得像孤魂野鬼一样飘飘欲仙。

平日满手满脖子各式念珠,从小叶紫檀到海南黄花梨,从藏传18颗到汉传108粒;殊不知念珠从古至今的最大功能,是念佛计数,绝非只是装扮。

更为离谱的是,很多人天天穿得五颜六色到寺院去,最终却是离三宝最远的一群人。

面对这样的人群,你绝对不能和他们谈论三皈五戒八关斋,不能细数三藏十二部是哪些,不能问他们三法印四圣谛是什么,因为他们不会承认自己其实连三大语系四大菩萨都分不清楚,他们在默默地“消遣信仰”。

平日,他们爱和出家人打成一片,和在家众勾心斗角,他们很乐意打探教内“内幕”,消遣瞎侃,胡说八道,他们人生充满了多姿多彩的妄念、两舌、邪淫。

究其常识,可能连爱好者都算不上,更像妖怪,让人看不懂,却也收不得。只能说,当下的社会太有包容度了,宗教奇葩们始终在挑战人们的审美极限。

发现没有,修行也好,学问也好,做人也好,需要的是起码的常识和规矩。不懂没关系,千万别炫耀,否则衣着打扮都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小丑。

说这么多,不是让大家不穿,而是穿的得体;不是让大家不学,而是学的谦虚、学的扎实。做学生就应有学生的样子,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 

                                  






修行需要踏实


第二类,不是不好,有点可惜,可惜在其固执和盲目自信。

见过不少这样的人,忙修瞎练很多年,睁眼看世界时,对自己的点滴体会头头是道。如同武侠中人,自己在深山修炼所谓的独门绝技,下山后希望力压群雄。殊不知,眼里从来没有世界的他,虽遗世独立,但他想到的很多话,发明的很多内功心法,苦创的很多招式,甚至他所想的门派名号,都早已有人用了。

更遗憾的是,别人用的比他好太多。不是否定这些人的成绩,但确实花了太多心思做无用功。

所以,写论文做研究之前,第一步是搜索资料,看别人在做些什么,已经做了什么,还有什么没做。修行也是这样,光阴宝贵,找一个好的老师,你能节省大量的时间,获得宝贵的经验,何乐不为。人,太自以为是不好,捉弄自己,没人同情。

登山的人多,成功的少。我却认为,成功的人中,能够接纳山顶的风景的,更少。小的时候回农村外婆家,和大孩子们一起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火把节)那天赶早,带着干粮登山看村寨间组织的牛打架。一路满是兴奋,废了好大劲,不知爬了多久,才到达山顶。

                                                                           


站在山顶那一瞬间,我哭了。因为出发前听到大孩子们绘声绘色地细数场面多么热闹,鲜花灿烂、人山人海、绿树成荫。但眼前却是人山人海、满地垃圾,一个供牛打架的土坑尘土飞扬,为数不多的几丛山茶花早已被孩子们折断。整个场面就是一群原始人的狂欢,还不比登山途中大家有说有笑来得快意。

修行如同登山,我始终认为,修行过程本身就是价值,而非所谓的最终到达。因为佛陀已经告诉过我们,所谓的到达就是“还至本处”,而所谓的“本处”,就是回归本应属于你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是一种寂灭的、无言的、无相的、无寄托的、无所得的、无挂碍的当下。

那么,如果你在此行的某个当下找到了,那就是属于你真正的纯粹的至真至美的当下。如果你每一个当下都如此清静不二,那你就在每一个当下成就了。

踏踏实实在路上,用每一个当下去感受所有的爱恨情仇,去超越这些喜怒哀乐,去看清种种聚散得失,去偿还一切亏欠遗憾,去体会生老病死的真相,去觉知、去观照、去理解、去接受、去放下、去消融、去成长、去蜕变。你还能说自己的当下没有意义吗?所以,你还觊觎山顶的景色吗?你还需要再找寻所谓的彼岸吗?若无分别,当下即是,即是当下。 

                                      


修行必须坚持

第三类人,是相对比较靠谱的。

他们中规中矩,保持谦逊,愿意接纳和改变自己。与其说他们善于选择老师,不如说,这样的学生天生就会有遇到好的老师的运气。因为他们懂事,所以可教,也值得被教。

好的老师或向导,需要满足三个基本准则,第一,有正确的常识,不讲唯一、永恒、实体,不鼓吹某一法门至上、不诽谤排挤其他方法,不迷信任何教条,不让求教者走偏,佛教称为正见;第二,有自己的体验,这能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且表达得体,能够用最简单的话准确传递信心,不至于云里雾里,自说自话,没人听懂,佛教称为亲证;第三,有耐心和慈悲,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压榨式、唯吾独尊的老师,可能是优秀的老师,但不会是受学生喜爱的老师。

英语中有一个词,deserve,表示“应得、值得”,其形容词表示“理所当然的、应受报答的”,而去掉“de”的前缀,单是“serve”,表示“服务、适合、对...有用”。

                                           


这个词很有意思,老师也好,学生也罢,在你问自己是否值得被教、是否应该被爱之前,先问问自己,为别人付出了多少,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

是否值得遇到好的老师,不是看别人的态度,而是看你真的是否值得。所以,这类人聪明之处在于,他们愿意保持学习,持续投资自己,在任何人生阶段都有所反思和进步。这样的人,在登山中,看似走得慢,但他们有信心,并且持续向前。不问来路,不求归期,不怕险阻,不止于当下。他们生生不息。

开篇引用的文章,说心里话,谁读上去,脑海中浮现的都是身边的人,而绝不会想到“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问题”。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丑陋和缺憾,但你要能看到这篇文章时,发个惭愧心,偷偷对号入座,自我反省一场,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否则,很可能真的就像作者所说:“你已经在修行的路上,离真相越来越远了”。 希望每为修行者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善缘,正知、正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一切以结果为导向,保持正知正见,不迷信,不盲从,不搞个人崇拜,自己受益是根本,人生苦短,万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离心无法,心正一切正,心邪一切邪,保护好自己,保持自己的清静心和道心,尽快远离负能量干扰。更不去做干扰别人清静心和断人慧命的事情!

宁动千江水 勿动道人心!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艾威序老师QQ号:316199830,2364279539,815424656 ,332606164  

艾威序个人微信号isyin2

 

QQ群号码:248471775    376158352    276147706 新朋友建议加276147706

艾威序微信公众号: I-is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