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成功之前,必须要断舍离的三样东西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20-05-27 | 4779 次浏览 | 分享到:



2

「舍」弃走捷径的想法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需要我们创新求变、弯道超越,避开一切笨拙的方法。


而且很多自媒体不断地宣传一些重大理论和发现,似乎可以帮助我们绕开弯路,有捷径可走。


但是一些真正的聪明人,却都在暗暗地下笨功夫!


国学大师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


钱穆先生博闻强记,聪敏早慧,幼有神童之誉。他却从不以聪明自恃,而是几十年如一日作读书笔记,一丝不苟地查抄资料,每日读书写作10个小时。


学者张自铭评价说:“辛亥以还,时局屡有起伏,先生未尝一日废学辍教。”


历数古往今来的成功者,无一不印证了钱穆先生的这番话。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的天资一般,他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劲”。


他考了九年才考中秀才,但是自此之后,他的发展就很顺利,中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高中进士。


他总结说,这得益于自己基础打得好,所以“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正是坚持不断地下笨功夫让曾国藩成为极“精明”之人。


曾国藩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其一生善打愚战、笨战,不善巧战。他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他说:“打仗要打个稳字。”他一生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战前,他会花费很多精力去研究敌我双方情况、战斗的部署、后勤供应、出现不利情况如何救援等等,每个环节都算到了、算透了,才能下定打仗的决心。


曾国藩说,自己“天分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


曾国藩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大体都很得当。其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得深入分析。


在对事物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每次处理完之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作参考。


曾国藩的精明,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笨拙之上。确实,“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


知乎大咖采铜在《精进》一书中说: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识是过载的,观点是鼓噪的,热点是速朽的。而反过来,专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动,则是最稀少和最真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