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三十八(1)上德合道之君无思无欲无争无事无分别.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22-01-12 | 332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上德无为③,而无以为;下德为之④,而有以为。上仁⑤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⑦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⑧。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⑨ 。前识者⑩,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⑩,不居其薄⑩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 不德:合道之君本具上德而不论其德,德含无显也。

② 失德:不合道之君不具上德而论其德,故德显而有德失也。

③ 无为:上德合道之君行自然无为之道。

④ 为之:指有为治理,有所作为,失去自然。

⑤ 上仁:指道德之下的“行仁”治国之君。

⑥ 上义:指道德仁之下的“行义”治国之君。

⑦ 上礼:道德仁义之下的“行礼”治国之君。

⑧ 攘臂而仍之:挥袖引导强迫服从。

⑨ 乱之首:混乱的祸首。

⑩ 前识者:不明道者的世俗知见。

⑩ 厚:淳朴无华。

⑩ 薄:轻薄浮华。


〔语译〕 

上德合道之君无思无欲无争无事无分别(道一淳德尚未朴散成王德,故为有德),不言德而德自含其中,故称有德;下德不合道之君有思有欲有争有事有分别(道一淳德朴散为王德,故为无德),言德则德显而不愿失之,故称无德。上德合道之君一任自然而无所作为,乃无为而为,即道治;下德不合道之君有思有欲有所作为,乃有为之为,即人治、人为;上仁本善之君实行仁治循道而为,乃无为而为;上义之君实行义治,乃有为之为;上礼之君实行礼治乃人治强为,若无人响应时,则举起手臂引导被迫服从。所以失去道治后才出现德治,失去德治后才出现仁治,失去仁治后才出现义治,失去义治后才出现礼治。礼治之君虚伪少诚信且德薄已成乱世之祸首;那些分辨是非的后天识知者(指用脑不用心者),仅是自然之道的浮华表面学问,也是无明愚昧的开始。因此真正伟大的人则立身于德的淳厚,而不居于表象的浮华浅薄;心处于道的无为实质,而不居于道的浮华表象,所以当去其后者而采取前者。


[悟解]

小子:依据老子的原意,德篇为首。德篇讲如何得(德)道之妙用大用,也是修道合道者的行为准则!自然合道者自然涵具全德上德大德而不言其德,是谓有德、真德(德同得);而违背偏离自然之恒道者已失去道之全德上德而时时事事言其德,唯恐失之,故谓之无德。自从人类产生思维分别心后,只用脑而不用心。所得之智是愚智,故道之大德全德上德已经丧失不存在了!世人所言之德已不是道之妙用大用之德了,而是偏离大道之后阴阳相对存在的局部小用小德薄德。后来被人们局限到处事做人的思想行为标准,德的涵盖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