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心---儒家对心的释解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18-01-14 | 7828 次浏览 | 分享到:

儒家对心的释解

这个看似司空见惯的问题猛然提出,真让人不好回答。那请参阅一下《辞源》和《现代汉语词典》对之释解吧。

 

1心脏。中医五脏之说,心为人体器官之主宰。

 

2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又:心者,君之官也,神明出焉。旧时称心为思维之器官。

 

3、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想、意念、情感的通称。

 

4、现代汉语词典:心,人和高能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呈圆锥形……也叫心脏。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

 

看罢释解,如堕云里雾中。试问:心是指心脏器官呢或是指人的大脑思维器官?如果是大脑,就该是脑想,为什么说心想?如果说是大脑即心,为什么能成为生之本、神之变?难道古人不懂得是大脑在思维?是古人无知?不,孟子则说,心之官则思心是负责思维的,岂不是说心脏能思维?看来古人所讲之心决不是肉团之心脏,也不是大脑。古人所言之心到底指什么?这里不妨翻阅一下历史,让古哲圣贤们评论之。

 

 中华古文化主要体现在佛、道、儒三家,下面先说儒家对的释解。

 

  儒家一号人物孔夫子曾《论语·阳货》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此话怎讲?每天吃得饱饱的,什么事情也不想,这日子多美,有什么难呢?显然这是世俗之解。而孔子这里所说的无所用心则是关闭思维、一心不动、一念不生、顺应自然的净心、修心、养心之修行。是啊,一个头脑健全的常人,怎么能保证不想事情呢?《四书》之首,《大学》中又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这是古人对无所用心的具体释解。如果用现代人的话讲,就是不动心念、不加分辩、无心无思,自然行事。或者说是只管去做,不动心思。这就是古人所讲的“修身之要”在于无念正心。儒家倡导的修身养性,关键在于无念正心。这一点世人谁能做到?既然有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却关闭不用,怎么去体会享受?显然这是常人的思维方式。而修身养性恰恰反其道而行之,目的是为了减少精神的耗散,增加精神的内聚,即神不外驰,就是一心不动。古人称心猿意马,心神如猿猴、意念如野马,没有一刻停息的时侯,即使在梦中它也奔跑个不停。只要能栓“心猿”、锁“意马”,神不外驰,就是最好的修身养性,也叫正其心。为什么叫正其心?因为世人的迷惑无明之心已经变态错位。显然,如果没有经过心灵意识修炼的常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世俗常人只有处在大喜大悲或专注一境时,其心神才能相对集中一点,达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或食而无味。但这恰恰又是伤心(中医认为喜伤心)时。心神的过分耗散,也是世人获得成果的根本基础。比如一些创作成果,被人称作心血的结晶。就是说,这些成果皆是以消耗心神为代价的,一些英年早逝者就是典型的例证。

 

《大学》经一章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起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由此可见,这“心”与治国齐家修身平天下有密切关联。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皆落实到一个“心”上。可见这“心”之至关重要。不可小视也。

 

儒家二号人物孟子则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善恶之分乃心之分别、心之用也。孟子还有一段名言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其大意是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宋元之际,陆王心学(以陆象山与王阳明为代表)大盛,曾与大儒朱熹进行辩论,以心学与其理论抗衡。陆象山在《与曾宅之》中说:“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不容有二。

 

 《象山全集杂说》中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这段宏论甚为深刻,陆先生将作宇宙,心即理即宇宙。由此可见,古先哲圣贤对之理解运用远远超越当代世人。这个则成了古人的哲学理论、人生观和宇宙观。由于它的绝对惟一不可分,自然成了形而上之道,故被西方人称之东方神秘文化。这里我们引用美籍华人、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于1999123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的题为《中国文化与科学》演讲中的一段话。他说:“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是从王阳明开始的,董仲舒就说过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朱熹说:‘天人一物,内外一理’、‘天人无二理’。什么叫作‘天人一物、内外一理’呢?就是说有一个‘理’。这个理对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外界的一切,是一回事情,这个整个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我认为这个‘理’是一个精神,或者说是王国维所讲的‘境界’。或者我们用另外一个方法,不问‘理’是什么,只问‘理’不是什么。那么我们就得到结论,‘理’不是近代科学所讲的规则、规律,或者定律。这个观念、规则、规律跟定律,是近代科学追求的重要精神,而这个精神跟中国传统文化所要追求的‘理’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方向是一样的,可是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没有这个定律,没有这个规律,没有这个规则的观念”。

 

杨振宁先生将“天人一物、内外一理、天人合一”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或整体观念或境界,与近代科学的规则定律不是一回事。就是说,其中更深刻内在的东西,他也说不清,讲不明。是的,这个天人合一之整体观念,就是道家老子所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或佛家所常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用常人的思维语言无法讲明白的,因为它超越了人的思维语言和文字,超越了世间相对存在,是先天绝对无分的虚无整体,是造化宇宙万物的惟一绝对存在、绝对真理。而现代科学所研究的规律、法则、定理统统不是中华古文化中的这个、这个

 

现代科学的研究是立足于物质世界相对存在之上、事物表象过程之中。而中华古文化中的这个“心”和“理”则是立足于绝对的惟一的无分别的超越人的思维语言和文字的不可思议的永恒存在之上!事物的本质源头之中。所以,它应是也必然是现代科学的总内涵总指导和总规律,也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最后总归宿!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佛学是科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以补科学之偏。”佛学就是心学。伟人毛泽东曾在1917823日给黎锦熙的信中也提出人生美的极至是“呼太和之气,吸清海之波”,从而使天下人民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真理各具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不同,即总有几分之存在。”“世界之外有本体,血肉虽死,心灵不灭。”由此可见,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对心学、理学、佛学、有过涉猎探索。

 

王阳明先生继承发展了陆象山的心学,郑重指出:“心之本体无所不概。”又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有人问他:“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他回答说: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这与西方的一位哲学家所说的“我思故我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人还将扩充到万事万物中,万事万物皆有其理其心。如大儒朱熹说道:“凡物有心,而其中必虚……只有这些虚处,便包藏许多道理,弥纶天地,概括古今,推广得来,盖天盖地,莫不由此。此所谓人心之妙欤!理在人心,是之谓性。性如心之田地,充此中虚,莫非是理而已。心似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性便是许多道理,得之于天而见于心者”。

 

显然,古人所讲的万物皆有灵之说,在这里朱熹予以注脚。因为心有神灵啊!无怪乎后人称朱熹是将儒家思想集于大成者,其誉甚当,无可厚非。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儒朱熹将心喻之神明之舍(即心神,中医理论认为:心藏神、肾藏精志、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等),为一身之主宰;而性如田地,包含诸多道理。儒家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历史上遍布各地的“养心斋”便是儒家极力倡导修身养性之佐证。

 

关于儒家对之说,你明白了一些吗?下面再看看道家对是如何论述的。

 

                                    ----选自大道书籍“心秘妙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一切以结果为导向,保持正知正见,不迷信,不盲从,不搞个人崇拜,自己受益是根本,人生苦短,万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离心无法,心正一切正,心邪一切邪,保护好自己,保持自己的清静心和道心,尽快远离负能量干扰。更不去做干扰别人清静心和断人慧命的事情!

宁动千江水 勿动道人心!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艾威序老师QQ号:316199830,2364279539,815424656 ,332606164  

艾威序个人微信号i-isyin
 

QQ群号码:248471775    376158352    276147706 新朋友建议加276147706

艾威序微信公众号: I-is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