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四(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18-06-04 | 6970 次浏览 | 分享到:


老子:你小子的脑瓜够灵活的了!你为何让我去动用分别心呢?既然你在前面已经反复用现代人的思想观点讲了,“道”就是宇宙的全息,“一即一切。既然是宇宙的全息一切,还去分别什么?你这个习惯了的分别心总是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我讲这些,是关令尹喜所强求,是不得已而为之。道,可道,非常道。见诸于语言文字的道已经不是真正的永恒之道了。你还要去分别判断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讲的具体清楚了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道”无名无相、无形无状、混混沌沌、恍恍惚惚、幽幽隐隐、若亡若存,却永恒永存、无始无终、包融一切,而又潜藏于一切之中。本来就是一个超越语言文字与思维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先天绝对存在。或者说“只可用心体悟,不可用话言传,”还是你自己去证悟吧!

    小子:我明白了。明白的是相对分别之道,而对无分别的永恒之道还是没有明白,因为还没进入恍兮惚兮的混沌态啊!没有断除分别心啊!郑板桥禅师讲“难得糊涂”,真正的糊涂是真难得!糊涂了就没有天地万物之分别了,没有是非善恶美丑存在了,连自我存在也没有了!由此自然进入原本一体无分别之道。可我们常人却以为神经出了毛病,变傻了呆了,以对人与万物的细微分别视为聪明,以相对存在的世俗假象为真像,在自我贪心妄行与妄为中行非自然之道,常以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表象感受妄加分别取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派别、伦理、道德乃至政治、文化、哲学、科学等等不同系列体系…… 且越分越细,越细越繁。人从生下来就开始学习,要想将人类由于分别心而积累的后天知识学完,恐怕学到老死也难学完十万分之一!何况这些后天相对的知识真理随着时代发展也在不断变化更新。现代新事物不断变为历史旧事物,而历史的故事没完没了。千百年来人类争来斗去,还是那几样东西,即金钱、名利、地位、荣誉与美色享受,实乃身外之物不可久存。可一代代人就是忘记不了,以生命为代价执着追求,简直成了习惯嗜好!不争不斗倒觉得这日子平静得如一潭死水,活得没有味道。就说西方世界的自由民主政治,你看看每天的新闻报道,也同样是乱糟糟的争斗得没完没了,乃至流血牺牲,到底谁是谁非啊?到底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一旦争斗到难分难解的极端白热化时,只好采用武力解决!社会发展如此往复循环,人类的真正和平统一何时能够实现?西方的马先生(马克思)、列先生(列宁)和东方的毛先生(毛泽东)为之付出了毕生心血,而追随他们的无数先烈则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共产主义大同世界难道仅能成为人类的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愿望和追求?不!诸位先生和无数先烈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不会付之东流!宇宙的因果大律决定着人类大同的必然实现!尽管实现大同的路途中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失败。至于如何去实现,可以肯定地说,不是通过武力争斗的方式,而是“大道行世,天下为公。万众一心,自然大同”! 

    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也曾讲过“天下为公”,此话出自于2500 多年前的孔老先生。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的实现,必须有大道行世作为根本条件。讲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自然就联想到康有为先生的“大同书”。康先生作为当年维新变法的理论宣传者,他的哲学依据是西方的“进化论”和中国的“公羊三世”说。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断发展的,由野蛮到文明,循序渐进只有运用孔子的大同之道,实行变革,中国社会才能早日由礼运小康之道的“升平世”,进化到仁运大同之道的“太平世”。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孔孟之学是后天之道学,所讲的是仁、义、礼、智、信。社会发展到今日,为何不少人连起码的信用、信义也不讲了?宇宙的运转犹如从球体上任何一点出发,直线前进,对于起点来说是前进,可对于终点来讲是后退。对宇宙自然之道的运行来讲,这起点又是终点,终点也是起点,两者实无分别啊!对于世人来说,人的开化即后天分别意识的产生,由此创造出诸多历史文明和现代科学文明,可对于人的原本先天功能(真心妙用、神通奇能)来说却是退化!对于人类的远古上古文明来讲,却是后退!因为人的先天虚无神明被自我假象掩蔽了,人的大智大慧被后天意识封闭了,上古真人“提挚天地、把握阴阳、独立守神、始终如一”,与道永存的时代早已成了历史…… 

    与圣哲老子同时代的孔子奔波了大半辈子,也没能实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理想,只好将个人理想转移到办学育人上,到了50 岁时他去拜访老子,得知老子无为之道的真相后不由发出由衷的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足以可见孔子对“道”的极端崇敬与向往。遗憾的是他虽崇敬向往,可由于后天识心太盛,分别之心太重,始终进入不了那个寂静忘我的超然境界。所以只好传播后天之学……老子立足于先天虚无之道,倡导自然无为,否定自我分别心。而孔子则偏重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由此建立他的处世哲学。老子是从“道”的根本上去认识社会万物人生,主张“无为而治”自然而行;而孔子则从“仁义礼”上认识社会人生。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由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