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三十八(2)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22-01-14 | 362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老子对有德与无德的界定是立足于大道本体之上的自然合道同道者自然具有上德全德大德、无所不德。因大道无形,上德全德大德潜含道中亦无形。所以自然合道具有上德者是不言其德的。古人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稍动思维意念开口讲话已不合自然之道了。上德之人无思无欲无分别,自然不言其德,才是真正有德。反之,下德之人已经远离大道,自然不具上德全德大德,故要时时处处修德积德而惟恐失其德。因为下德之人已经失去了大道真德,故称无德。


如果讲得更明了一些,自然合道者自然具有了上德全德大德,是真正的有德;下德不合道者自然失去了上德全德大德而处处追求德,唯恐失去德,故是真正的无德。也就是说,自然合道者无所不具、无所不有;一任自然、不求自得(德),无需追求;而失道者已失去道之所具所有,只得依靠个人努力奋斗与人为追求得(德)到。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德合道者一任自然、与道合一,无需任何作为,天下将自化。显然这是无作为之为,无作为之为则无所不为!这种无所不为的“全息全具全能”的神力则是自然之恒道本具的、自然而有的。因为上德合道者等同于道,自然具有无所不为的“全息全具全能”的神力。反之,下德失道者不具无为自然之道的神力,只有靠后天非自然作为的奋斗努力才能有所得(德),即有为。有为之为自然是有局限的受道之法则规律制约束缚的,其影响效应自然也是局部的受自然法则限制的,故不能达无所不为而无所不得(德)。


老子在这里所讲的无为而无以为、有为而有以为,是在说明两种治国方式,由于内涵根本上的不同,所得(德)出的效应自然也不同。上德无为治国,无所不治,无所不得(德),涵盖天地万物社会,整体自动和谐平衡,自然人心平和、社会安定、万物兴荣、天下太平!反之,下德有为治国,虽然费尽心机制定出诸多法律条文及人的行为准则礼仪去引导或强迫人民服从,但它所得(德)效果总是有所局限的、利弊并存的、受社会环境制约影响的。不可能无所不治,无所不得(德)!也不能实现长治久安、天下永享太平的大同世界。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老子将治国方式分为道治、德治、仁治、义治、礼治。道德之下就是仁、义、礼。这也是孔夫子在世时所极力推崇倡导的。仁治是以仁心治理,是仁君施行仁政。仁者中心(果仁)爱心之本也。如果以阴阳之道讲,道生一,即太极。一生二,即阴、阳,阴阳合一未分之心,即仁心,仁心乃仁爱博爱慈悲之心,不仅要爱朋友,而且要爱敌人、爱自然万物。仁乃人之原本阴阳合一未分之心,乃人之真心也!道之演化为德,德涵摄诚信、谦下、柔顺、不争、俭朴、无分别等诸德。德之演化为仁,仁涵摄孝、梯、慈、忠、恕、恭、俭、让等。仁之演化为义,故有仁至义尽之说。义涵摄正义、道义、仁义等。仁义的涵摄范围皆不离道德真义(这些牵强附会之说,皆是封建统治者的御用文人或儒士们发挥演绎总结制定的。可一旦陷入阴阳相对分别,已非真朴纯德上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