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个人的捷径:静坐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21-05-11 | 6909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一个部分是减少不适当而具有破坏性的情绪,比如恐惧和愤怒,这是西方心理治疗所熟悉的过程。当然了,这里所指的并不是压抑,而是清楚觉察到这些情绪,然后有意识地适时放下它们。

第二个部分是培养正向的情绪,比如爱、快乐和慈悲。虽然传统的西方心理治疗有减少负向情绪的绝佳技巧,却几乎没有强化这些正向情绪的方法。相反地,超越的艺术包含许多做法,可以培养这些情绪,所能达到的强度和深度,更是西方心理学无法想象的。例如佛教徒的慈悲、印度教徒的爱,和基督教徒的大爱,都只有在他们没有条件、毫不动摇地包容所有生物,没有例外也没有保留时,才算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正向情绪要达到这种惊人的强度和境界, 必须由第三个部分“情绪转化”来促成,也就是培养平静。这种冷静的情绪可以让爱和慈悲保持在无条件而不动摇的状态,即使遇到胁迫也不受影响。这种能力就是斯多葛学派所说的免于激情(apatheia),基督教天父的神圣的免于激情(divine apatheia)佛教的舍,道家的“万物平等”原则(这可以引领人超越“喜欢一件事甚于另一件事所造成的困扰”),以及当代哲学家富兰克林•梅瑞尔-伍尔夫(Frank Merrell-Wolff)所说的“崇高的平等心”(high indifference)

自我超越

合乎道德的行为、稳定的专注力和情绪的转化,再加上不断的练习(比如静坐),共同把动机导向较健康、更为超个人的方向,最终的作用就是降低动机的强度和强迫性,并改变动机的方向、种类和焦点,最重要的就是会减少耽溺和嫌恶这两种强制的力量。

当动机变得较不分散、更为集中时,所渴望的事物就会变得更为细腻、更属于内在,比较不重视获得,而重视付出。所渴望的对象逐渐变得较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更属自我超越的东西。

传统上,这种动机的转移被视为是“净化”或“放弃对世界的爱慕”。以现代的用语来说,则是走向马斯洛所说较高的需求层次,汤恩比所说的“灵性化”(etherealization)过程,以及达到哲学家齐克果的目标,“以纯净的心决意要一件事”的方法。

减少具有强迫性的渴求,相对应的,也会减少内心的冲突与痛苦,这种说法已经从静坐经验丰富者的研究,得到支持。雅典哲学家伊比鸠鲁(epicurus)说:“如果你想要人快乐,并不是要使他富有,而是要拿走他的欲望。”但这并不是说,改变动机的方向和放下内心的渴求就必然是容易的事。亚里斯多德认为:“克服欲望的人,比征服敌人的人更为勇敢,因为最艰难的胜利就是胜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