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个人的捷径:静坐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21-05-11 | 6910 次浏览 | 分享到:


觉察力的提升

各种伟大智慧的传统都同意,在我们平常未经训练的心灵状态中,觉察力和知觉都是不敏感而受损的:因为专注力不稳定而破碎,因为混乱的情绪而受到影响,因为散乱的欲望而受到扭曲。所以我们是把幻影当成真实(柏拉图语),因为我们是透过“模糊的镜子”(圣保罗语)、“减压阀那么小的孔”(赫胥黎语)、或是“狭窄的缝隙”(布莱克语)观看。布莱克以诗来表现这种情形:

如果知觉之门得以洗净
每件事都会显示无限的本质。
由于人封闭了自己,
只能从自身洞穴的狭窄缝隙观看所有事物。

所以,超越艺术的第五个要素,就是使知觉和觉察力得以纯化精炼,使它们更为敏感、更加准确,更能欣赏每个经验片刻的清新与新奇。达到这个目标的主要工具之一就是静坐。

静坐的人会发现内在和外在的知觉都变得更敏锐,色彩更明亮,并因为经过“内省敏感化(introspective sensitization)”的过程而变得更容易接触内心世界。这种主观经验的效度在最近得到支持,研究显示静坐者的知觉处理变得更敏锐、快速,而同理心也更为精确。

就如精神医学的史学家艾伦伯格(Henri Ellenberger)的评论:“心灵的自然倾向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漫游,需要经过努力才能专注于现在。”静坐正是这种努力的训练,结构就是以现在为中心的崭新知觉。对于这种情形有各式各样的描述,如佛教的念觉支,印度教的精微的境界(anuragga),基督教的“当下的神圣”,鲁道夫•史坦纳所说的“忘性的牵引力”(draught of forgetfulness),意指人忘记过去,重新进入每一个当下的片刻;以及马斯洛所说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当我们能清楚、准确、敏锐、新奇地看见事物,就能恰当而有同理心的回应。所以古老的智慧传统和现代心理治疗都同意完形治疗创始人佩尔斯(Fritz Perls)的话:“觉察力本身,在本质上自然而然就有疗愈的力量。”

智慧的培养

超越的技术所培养出的第六个性质,就是智慧,这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知识是某种我们拥有的东西,而智慧则是某种我们成为的状态。要发展智慧,就需要自我转化。对“事物本然”的实相(包括世界中的大量苦难),保持开放没有防卫的态度,能促进这种转化。以《圣经•诗篇》的话来说,就是体认到我们是“圣土••••••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诗篇第九十篇);“谁能常活免死”(第八十九篇)。

在我们的时代,存在主义对这种体认的强调是最强而有力的,它生动地描述不可避免的存在挑战(无意义、自由和死亡),重新发现佛陀所说的第一个宝贵真理(四圣谛的苦谛):“不圆满”是存在与生俱来的部分。存在主义和传统智慧都同意哈代的话:“如果有变得更好的方法,那就是仔细看看最坏的情形。”